生物恐怖的研究现状
摘要:生物恐怖是恐怖分子利用传染病病原体或其产生的毒素的致病作用实施的反社会、反人类的活动,它不但可以达到使目标人群死亡或失能的目的,还可以在心理上造成人群和社会的恐慌,从而实现其不可告人的丑恶的目的。生物武器,在战场上使用就称生物战,而在恐怖活动中使用就称生物恐怖。
关键词:生物恐怖;传染病;恐慌;生物武器
前言
生物威胁和生物恐怖由来已久,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飞速发展,生物武器相关技术扩散加剧,生物武器正日益受到敌对势力和新型恐怖组织的普遍重视.防范和应对生物恐怖是维护与保障生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爆炸、枪杀等恐怖活动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对人类生命、财产、社会稳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生物恐怖袭击方式更为多样和隐蔽,并存在传染性,引发更大的社会恐慌和严重后果。新型恐怖主义正在寻求新的恐怖手段,如生物武器等,进行恐怖活动.近十几年来,生物武器裁军取得了明显进步,大规模使用生物武器的可能性减小,但非战场环境下使用的机会增大.美国的炭疽事件表明,生物恐怖已成为现实的威胁.因此,各国都在采取各种防范措施,以加强国家安全防御能力.
1 生物恐怖概述
1.1 恐怖主义定义
《世界知识大辞典》对恐怖主义的定义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特别是政治目的而对他人的生命、自由、财产等使用强迫手段,引起如暴力、胁迫等造成社会恐怖的犯罪行为的总称” [1]。
1.2生物恐怖概念
生物恐怖是使用致病性微生物或霉素等作为恐怖袭击武器,通过一定途径散布致病性细菌、病毒、造成烈性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导致人群失能和死亡,引发社会动荡。其方式主要包括散步细菌气溶胶、污染水源和食品、散布带菌昆虫等。造价低廉,技术难度不大,研制隐蔽性强。
1.3生物恐怖的特点
生物恐怖与生物战、生物武器密切相关,其面积效应大、危害时间长、具有传染性和渗透性、难以防护、生产容易、成本低廉。并且具有袭击目标广泛、心理影响巨大、效应广泛、动用人力和机构资源多、损失惨重、后续综合效应巨大等特点。
2生物恐怖的传播
2.1生物恐怖袭击对象
生物恐怖的主要袭击对象是人,人口密集地区、人员密集活动区(大型商场、饭店、医院、学校)、人员集中区(火车、地铁、飞机与大范围人群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水源以及食品和药品(加工、运输、储存环节)。
农业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也是生物恐怖袭击的重要目标。农业恐怖主义就是使用化学武器或生物武器攻击农业企业或食品工业。攻击田地和农场,自然要比攻击军事基地或政府大楼容易得多,而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则是不可估量的大。农业恐怖主义不仅会损害农业和贸易,还可能会使疫病传染到人身上。在导致受害国或地区商业活动受损,旅游业下滑之外,英国爆发的口蹄疫造成了240亿美元的损失,甚至威胁到人的生命。
2.2生物剂
用于进行生物恐怖的生物剂主要分三种类型:一是致病性微生物,包含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真菌等;二是微生物生产的霉素,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及创口侵入机体,引起中毒;三是携带致病性微生物的昆虫,如蚊、蝇、蚤、虱等。美国、欧盟、俄罗斯等制定了生物恐怖防御生物剂清单,并按照威胁等级进行分类,作为制订反生物恐怖科技计划、疫苗药物研制与储备等的依据[2]。
另外炭疽杆菌、产气荚膜梭菌、霍乱弧菌、野兔热杆菌、伤寒杆菌、天花病毒、黄热病毒、汉坦病毒、、东方马脑炎病毒、西方马脑炎病毒、班疹伤寒立克次体、肉毒杆菌毒素等,都可为生物武器 。
3历史上重要的生物恐怖袭击事件
3.1“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
1984年9月,美国俄勒冈州达尔斯市的几家沙拉吧发生“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造成至少751人感染,被认为美国第一起生物恐怖袭击事件[3]。沙门氏菌的宿主特异性极弱,既可感染动物也可感染人类,极易引起人类的食物中毒。致病性最强的是猪霍乱沙门氏菌。
3.2“奥姆真理教炭疽”事件
奥姆真理教是日本的一个恐怖组织。1993年6月29日,炭疽芽孢杆菌气溶胶引起。
3.3“美国炭疽邮件”事件
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又发生了“炭疽邮件”事件,该事件是国际生物安全的分水岭,引发全球纷纷加强生物防御能力建设。恐怖组织不必建造大型工业水平的实验室就可小规模地生产生物武器,从而造成可怕的后果。美国的炭疽信件案表明,几克炭疽病原体就会对一个庞大的国家造成严重的影响。可怕的是,单个的人,只需要大学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不大的房间和一些必须的设备,即可轻易生产出5克的炭疽病原体来。
4生物恐怖的应对
4.1生物恐怖的局限性
(1)自然条件的限制:生物战剂气溶胶在施放喷洒时就损失了95%,本身还受太阳辐射和温度湿度的影响使其自然衰亡,这不仅限制了施放的时机,也限制了生物战剂在外界的存活时间。
(2)卫生防疫措施的作用:人员的免疫状况,个人防护器材配备和训练程度也显著影响生物战剂的作用。适时、正确地带防毒面具或防护口罩,可有效防止生物战剂经口鼻侵入。
(3)生物战剂不能立即发生杀伤作用:有一定潜伏期,在此期间采取有效措施可防止或减少危害作用。
4.2防护措施
监测,生物恐怖事件的判断,采集标本送检,做好检疫工作及时处理污染区及疫区,消毒等。
5国际反生物恐怖的努力
5.1《禁止生物武器公约》
《禁止生物武器条约》是1972年美国与一些国家共同签订的,迄今已有143个国家签约。于1975年生效,是最早全面禁止一整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际条约。
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在任何情况下不发展、不生产、不储存、不取得除和平用途外的微生物制剂、毒素及其武器;也不协助、鼓励或引导他国取得这类制剂、毒素及其武器;缔约国在公约生效后9个月内销毁一切这类制剂、毒素及其武器;缔约国可向联合国安理会控诉其他国家违反该公约的行为。
5.2美国反生物恐怖行动
(1)将生物防御纳入国家安全战略
(2)确定了反生物恐怖的联邦政府机构部署
(3)建有灵敏、有效、及时的生物袭击应急反应处置网络
(4)应用高新技术(疫苗领域、治疗领域、生物污染消除控制领域等)
参考文献
[1] 黄培堂,沈倍奋,生物恐怖防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Tian D,Zheng T.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biological agent category lists based on biosafety and biodefense.PLOS ONE,2014 9(6):e1101163.
[3] Mahoney A K H.Preventing the next attack:an examination of policy issues brought to light by the Rajneesh bioterrorist attack in Oregon in 1984.
编辑者:海口思齐家教网(www.hkqdj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