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思齐家教官网】:
http://www.hksqjj.cn/
2月17日下午4点30分,88岁的浙江老太邱秀香一个不小心跌进了河里。紧急关头,一位男子迅速脱去外衣,跳进温度接近冰点的水里救起了老太。守在岸边的一对夫妇对老人进行了胸部按压急救,因为救助及时,老人最终得救了。“社会上很多人怕救人,尤其是怕救老人。当时我们也犹豫过,但后来还是积极施救了,我相信围观者的眼睛和良心,也相信妻子的专业知识。”薛国俊说。
落水的老太,冰点的河水,救人的危险和被讹的风险,都没有阻挡“一颗救人的心”,这是一起众人合力的施救:会游泳的下河救人,懂医疗的岸边施救,过程唯美而结果圆满。在“全城寻找救人英雄”的温情传递中,正能量得到了最大释放与弘扬。很长一段时间,这段民间救人佳话都会被传递,而这种齐心协力营造的道德故事,也足以成为社会良知的印证。社会公义还在,爱心还在,道德依然没有变色。
按理说,这本属正常社会下,一件稀松平常之事。但凡有良知者都会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然而道德与良知离不开呵护与保护,让其更好的植根于人心,像种子一样生根发芽。民间见义勇为并不缺乏基础,并具有极好的传统,不过社会变迁与价值的异化,使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倒地讹人到见人不救,此消彼长之下是整个社会公共道德的沦陷与民间情怀的丧失,并最终归集为“人的良心大大坏了”。价值底线的失守与道德防线的崩溃,根子还在于“再无相信良心”的基本信仰。
无信仰就会无敬畏,无敬畏则不讲规矩。于每一件见义勇为之事而感动,既在于救人的行为本就值得肯定,也需要得到褒奖与激励,得到价值肯定的行为才会继续。为恪守良知的人而喝彩,那是一种正面的回应和积极的互动,彼此才会心照不宣与热情回应,就如同教育范畴中的“鼓励式教育”一样,其正面引导的作用无可替代。当然,于良知之举而感动,还因自己保持着最基本的人性悲悯,固守着良知最本真的部分。跟救人者一样,我们依然“相信良心”是这个社会最好的公共品质。
能否在自己遇到困难之时,有人毫不犹豫的冲上来施救,能否在别人陷入绝境之后,自己会毫不顾忌地冲上前去,行为表达的差异,最终取决于“对良心的坚信程度”——你既需要对别人良心的高度信任,又要对自己的良知的绝对自信。在功利的利己主义泛滥成灾,而明哲保身的中庸之学大兴其道的当下,见义勇为所遭受的不确定风险正接受着公共制度缺失的拷问。每个人都在为自己“不作为”而寻找借口,而基于良知的行为选择,足以赢得尊重并被高度美化。
美好的回忆与展望,逼仄的现实与处境,让一起平常的救人事件,再次引发一个公共议题的思考。如何在庸常哲学和价值解构的当下,让公共道德得到坚守,让每个人都还保有对社会的基本信任与价值信仰,最浅显最朴素的道德才最值得推崇。相信良心,是无以退却的道德底线,如此人人皆可为尧舜,激发人性之善和道德之悲;反之则人人皆会成桀纣,任由自己内心之恶的膨胀,陷入自利的恶性循环之中,则无以释解“何以社会变得如此麻木而冷漠”之问。
更多教育资讯可登陆海口思齐家教网:
http://www.hksqjj.cn/
编辑者:海口思齐家教网(www.hkqdj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