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齐家教平台 第7期:时事观点|文化自信的回归


来源:海口思齐家教网 日期:2017-4-11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朗读者》尾随而来,也火了。这两档纯文艺节目,相继受到人们的热捧。很偶然吗?不!一点也不偶然。任何的偶然,都有其必然因素。



  看过这两档节目的人,不难发现,其核心都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若在前些年,这样“文艺范儿”十足的节目,肯定曲高和寡,相信没有电视台敢冒险去做。曾几何时,一说到文艺节目,人们有个共识就是“哈哈乐”——发疯似的搞怪、搞笑,奉行“娱乐至死,收视第一”。甚至为了追求收视率,不惜重金从国外购进节目模式,刻意模仿,复制时代的娱乐。然而,一阵风刮过去后,就什么都没了。

  《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的热播,却与此有别。它是在传统文化升温的背景下,迎合了大众的精神需求。近年来,许多有关传统文化的节目受到追捧。比如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短期内就收获了200万次的点击。那些身居故宫深宅大院中,每天和各种文物为伴的老工匠,竟受到“90后”“00后”的追捧。这本身就释放了一个信号:对于文化传统,人们不但有兴趣,而且已在自觉寻找与研习。



  蓦然回首,就发现曾经的我们都“病”了:我们所追求的只是上档次的生活,是物质上的丰盈。每天埋头,匆匆赶路,从来不曾安静下来,抚慰空虚的心灵。GDP直线上升,人们却一直打不起精神——欲望越来越多,阅读越来越少,精神越来越空,灵魂越来越轻。

  其实,人类的发展,不仅是一部物质生产史,更是一部文化创造史,一部精神文明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经济是筋骨,精神是灵魂。筋骨软弱,无法坚强独立;同样精神空虚、失去灵魂,就会迷失方向。我们这个民族历经上下五千年,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一路传承如奔流不息的黄河水。这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昂首挺胸的资本,也是我们走向高远的动力。

  然而,曾经心浮气躁,盲目追求,总感觉外来的东西好。有一天,突然回头,才发现身边的才是最好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的出现,恰如甘霖洒向干旱的土地。这也给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敲响了警钟:我们的观众拒绝那些庸俗的作品或节目,观众需要有内涵的好作品、好节目。

  生活提高了,精神同样要丰满,我们不是没有灵魂的机器。所以,传统文化的升温,是必然的趋势。传统的回归,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回归。  

更多教学内容请登录海口思齐家教网:http://www.hksqjj.cn/

 

编辑者:海口思齐家教网www.hkqdjj.com)